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沉痛悼念李诗卓先生

文章附图

1.jpg


各位领导、同事,各位亲朋好友:

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学生们尊敬的导师李诗卓先生送上最后一程,表达我们对先生逝世的深切哀悼,并对先生的家人诚挚慰问。

李诗卓先生生于1931年,享年87岁。先生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后,一直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六十多年来呕心沥血,为人师表,勤奋刻苦,硕果累累。

他是我国材料领域最早从事高温测量和热喷涂的研究者,更是中国材料摩擦学和表面工程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主持创立了国内最早的摩擦磨损研究室,为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享誉国内外的杰出科学家。

先生曾任金属所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摩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沈阳市摩擦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兰化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摩擦学学报》和《中国表面工程》的副主编。

鉴于先生的杰出成就,获得了国际摩擦学会主席Jost纪念银质奖章,担任C-MRS 90国际会议分会主席,更获得中国摩擦学杰出贡献金质奖章。

先生学识渊博、学术严谨,堪称学界泰斗。先后在表面工程、材料摩擦学及航天热控材料器件等领域,开展多项开拓性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金属的高温自润滑和腐蚀磨损行为、特殊工况下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各种表面工程材料的摩擦学机理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及院、部级奖励十余项,其中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撰写和出版专著《材料的冲蚀磨损与微动磨损》、《金属的腐蚀磨损》、《润滑剂摩擦化学》、《材料的磨损原理及其耐磨性》、《材料大辞典》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他在金属研究所开设了材料学领域的摩擦磨损研究生课程,亲自指导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人,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摩擦学人才和学术骨干。先生是国务院审批的博士生导师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也是辽宁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先生为人和善,待人宽厚,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对待亲人和学生慈祥和蔼,助人为乐;对待工作和事业,严肃认真,精益求精。

生活中,李诗卓先生与姜晓霞先生相识、相爱、相伴68年,科研教学,相辅相成,生活事业,相得益彰,堪称后辈楷模。

先生患病以来,虽然身体状况不好,但是依然时刻关注金属所的发展,关怀年轻人的进步,关心他毕生奋斗的科研事业。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学者风度,他的坦荡胸襟,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离开我们了,但是他那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为人正派、坦诚无私的高尚品德,甘于奉献、宽厚善良的大师风范,将永存人间。

我们永远怀念您!

敬爱的老师,一路走好!

                                                             (撰稿:李曙






缅怀我的导师李诗卓先生


路新春

1990年,我报考了金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认识了李诗卓先生。1991年开始,在李老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李老师平易近人、知识渊博、学风严谨,对学生关心爱护、极力栽培。有几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影响终生。

1991年初入学后李老师给我定下了研究方向是腐蚀磨损与防护,具体是做双相不锈钢的腐蚀磨损金属学研究的,需要对腐蚀和磨损的交互作用机理、以及其中的金属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目的是如何设计双相不锈钢的成分,以使其在腐蚀磨损环境下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减少材料的腐蚀磨损。通过博士论文研究,我对金属的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机理等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也为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我现在从事的化学机械抛光研究恰恰相反,是如何利用腐蚀磨损来实现晶圆的高效全局平坦化。由于先前对腐蚀磨损机理的深刻了解,使得我一开始做化学机械抛光研究时就得心应手。现在清华大学的化学机械抛光研究团队是国际上最强的团队之一,学生们频频获得国际会议大奖。往前追溯,这与李老师当时给我选定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

1992年6月,在常州的一个产品鉴定会,当时我作为博士研究生,在李老师鼓励下,在鉴定会上向包括师昌绪先生的大专家做了一个技术报告,这在现在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很难想象让一个二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在一个重要的鉴定会作报告。这次报告使我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个项目最终获得科技奖励,由于人数众多,我作为学生没有在获奖名单中。后来李老师在一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把我列为第三完成人,学生中排第一位。李老师这种实事求是,对学生栽培爱护的作风对我影响至今。

1993年10月,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1st International Tribology Symposium”。李诗卓先生时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李先生与摩擦学实验室沟通推荐,我到摩擦学实验室与其他老师们一起做一些会议准备工作。正是这次宝贵的机会,使我开了眼界,不仅见到了国内摩擦学前辈,也见识了国际摩擦学专家,也使摩擦学的老师们对我有所了解,为我后来进入摩擦学实验室做博士后提供了机会。李老师的推荐我参与会议准备工作,改变了我的人生。

1993年的某一天,李老师从图书馆回来,兴冲冲地把我叫过去,给了我一篇论文看,论文题目是“Nanotribology”,说是当今摩擦学研究前沿。我当时虽然点头称是,但并没有觉得多重要,大概读了一下没拿当回事儿,觉得跟我的研究根本不搭界。1994年我到清华做博士后科研工作,合作导师温诗铸先生问我是否了解纳米摩擦学,是否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我立刻想起这篇论文,并能和温先生聊聊当时的摩擦学研究前沿。所以博士后研究选定了纳米摩擦学作为研究方向,并持续至今。如果当时对纳米摩擦学一无所知,很难说今天的研究方向是纳米摩擦学。

我很幸运,遇到李诗卓先生这样的导师。李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进行指导,更在人生上指明道路。惊闻李诗卓先生与世长辞,我的心情十分沉痛。仅以几件事情的回忆,深切缅怀我尊敬的导师李诗卓先生。

李诗卓先生永垂不朽!



沉痛悼念李诗卓先生

雒建斌

李诗卓先生曾多年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人真诚,学术严谨; 我进清华听的第一场学术报告就是李先生讲的摆锤法测量摩擦能耗。李先生对后辈和蔼可亲,对同辈宽宏大气,李先生夫妻二人携手共进,乃为楷模,是我辈学习的榜样! 李先生千古!


李诗卓先生千古

刘维民

李诗卓先生为国家建设和材料学、腐蚀学、摩擦学的学科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的贡献。李先生为人谦和,学风严谨,堪称楷模。李诗卓先生千古!


沉痛悼念摩擦学老前辈李诗卓先生

葛世荣

一年前代表摩擦学分会专程到沈阳看望李诗卓先生,其间先生的谈笑犹在耳边。李诗卓先生为我国摩擦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的贡献。李先生驾鹤仙去,一路走好!


悼念李诗卓先生

段德莉

我认识李诗卓老师时,他刚刚退休。那时他一头茂密的银发,精神矍铄,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我来课题组工作后,就有了更多与李老师接触的机会。有时候一起出差,路上的闲暇时光,就是听李老师讲故事。他会讲起金属所成立的故事,李熏所长的故事,高温合金空心叶片研制中的艰难险阻,还会讲起他一个四川人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东北工作的故事,我总是听得很入迷,往昔的情景都浮现在眼前。
  他还经常鼓励年轻人多学习。有一次,他教我如何来阅读一篇英文文献,他说首先要把文章的摘要翻译好,并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再把自己关注的事情、文章创新点和自己的疑问分条记录下来。他把自己的一本本的记录拿给我看,工整、秀丽的小楷让我有些惊呆了,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李老师深厚的知识积淀是从何而来的。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我写了第一篇关于摩擦磨损方面的小论文,拿去让他修改。他笑着说,有时候修改一篇文章比写一篇还难。几天后,他就精心修改好了,这份修改稿我一直珍藏至今。
  2008年李老师大病一场,痊愈后,身体开始消瘦了,来单位工作的时间才逐渐减少。近年来,我只是偶尔去家中看望李老师,他还是那样关心课题组的发展和经费情况。有一次,他说人类未来要走向太空,空间摩擦学是个很好的方向,让我们多留意。李老师的学识和眼界是我无法企及的,他是我心中的丰碑,永远让我仰望和学习,我非常荣幸能沿着李老师开创的科研方向继续走下去。
  惊闻李老师突然离世,因为在英国访学交流,不能送李老师最后一程,心中倍感悲伤。再也看不到金属所院里李诗卓老师和姜晓霞老师伉俪偕行暖暖的身影,希望姜老师能保重身体,坚强地生活下去。愿李老师在天堂安息!李老师千古!

4.jpg

5.jpg6.jpg

7.jpg8.jpg9.jpg10.jpg




联系方式

联系人:

电 话:

邮 箱:

地 址:


当前时间
 
会员登录
登录
回到顶部